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培养方案与行业发展以及学生成长需求精准契合,第一临床医学院就“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3一体化)、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3一体化,儿科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展开调研。2025年7月25日上午09:30,调研会在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621会议室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江苏省优势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方祝元,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医儿科学专业负责人赵霞牵头组织。第一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闵文、副书记沈永健、副院长李建兵、副院长何晓瑾,以及全体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均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副院长何晓瑾主持。
会议伊始,主持人何晓瑾副院长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情况。王奕老师对学校关于培养方案修订的要求和方向进行了详细阐释。
中医学科负责人方祝元书记立足中医药教育传承创新率先发言,他强调“突出重点,筑牢经典根基”,提出需强化经典课程地位;模式改革应秉持“5年本科筑基,3年研究生阶段提质”的“守正创新”路径,明确本科阶段以经典传承为核心,研究生阶段侧重能力提升与创新发展,更倡导“早跟师、多临床”,鼓励学生提前进入临床见习,通过八年系统培养,造就“德才兼备,身心健康” 的中医青年人才;培养改革则聚焦“因材施教,与时俱进”,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制定差异化培养策略。同时,他还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求所有任课教师既要成为能够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的高校教师,又要成为中医理论功底扎实的临床医生。
中医儿科专业负责人赵霞副校长也就中医儿科5+3一体化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要求。赵校长指出,中医儿科学归属于中医学,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保持高度一致。她建议优化课程体系,减少总学时并进行融合创新,构建“经典理论-临床实践-创新研究”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加强校院合作,利用省中医院的优质临床资源,推进早临床、多临床实践。可借鉴中医学专业九年制培养模式,为学生提前配备导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一方面结合临床实际需求,提出课程内容应更紧密地对接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与医患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就如何平衡中医经典理论教学与现代医学知识教学、如何加强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以及如何发挥AI在教学中的赋能作用等发表了看法。
本次调研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近期学院还将前往其他医院和兄弟院校继续开展针对培养方案修订的调研工作,相信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定将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